今年的全国“两会”也许与以往最大不同的是,会场之外的全国民众表现出了史无前例的参政议政的热情,人们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发表言论、响应代表委员的热议、共商国是,有评论说是“网上政治的局面在中国已经形成”。平心而论,“网上政治”是创建和谐社会所应有的政治气氛。笔者认为,今年“两会”期间“网上政治”热潮汹涌,与温家宝总理发表的一篇文章有关。
2月26日,新华社播发了《关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的署名文章,随后《人民日报》也予发表。文章的作者是温家宝总理。温总理以其特有的朴实和亲民的风格,论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到底有哪些任务,从头到尾读下来感觉不到它是一篇官样文章,如清风扑面,沁人心脾。
温家宝开宗明义说,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一是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没有生产力的持久大发展,就不可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社会公平与正义;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就不可能愈益充分地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因而也就不可能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分析家看到这篇文章的发表,有三个耐人寻味的地方。
一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公开倡导“公平与正义”,显示高层领导已经对近年来越演越烈的社会不公深感忧虑与不满。
二是温家宝的文章强调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并且非常肯定地说,“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这是否预示着中国领导人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导中国人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三是温家宝第一次高调发表长篇署名文章,阐明新一代领导人的政治抱负和治国方略,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和党的十七大召开前夕,发表这篇立场鲜明、观点新颖、深刻的具备马克思主义辨证思想和国际化视野的政治宣言,是否给了我们一个定心丸: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发展,为了和谐?
分析家的分析自有他的见解。
理论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邓小平理论的延续,看到了中国将建立一个“民主与法治”的国家。
预言家从这篇文章中看到了中国将掀起新一轮的政治改革。改革的目的是大幅度的调整社会各个阶层的“既得利益”,建立一个关爱社会底层的政治格局、社会格局和经济格局。
各级领导干部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目标,那就是一要不遗余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要不遗余力的消除社会不公。
外国人看到的是,中国领导人再次承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和平崛起;中国的崛起,没有也不会沾染殖民主义的鲜血。中国的媒体看到了温家宝总理强调的“文化的多样性”;看到了中央政府对于新闻宣传的期望。
网民们则看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执政思想: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保障公民权益、反对腐败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增进社会和谐为重点,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于是,才有了今年两会期间“网上政治”汹涌而来。
对于社会不公,人们简而言之的归纳为“三座大山”又压在人民的头上。
过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今天读书难、看病难、住房难成为了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的“新三座大山”,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与不公,已经见怪不怪。所以,建设“和谐社会”是那样的迫在眉睫。
当高等教育产业化来临,成千上万的穷人的孩子读不起大学,我们的高等教育提前进入贵族社会之后,农民的孩子将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我们的社会公正么?当孩子一生下来,有的可以进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而有的孩子连基本的九年义务教育都无法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哪里?当各级党政干部占有国家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医疗资源,从中央到省、市甚至县里都开设了“干部病房”,可以毫无节制的花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而八亿农民连病都看不起,我们的社会公正么?各级政府部门一年可以花费2000亿元在公车之上、花费5000亿元大吃大喝和出国考察,社会的公平又体现在哪里?
没有公平,就没有正义。
没有公平,就没有和谐。
因此,温家宝总理高调呼吁建立公平与正义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的两大任务之一,显得理所当然。
建立公平与正义的社会,应该从中央政府做起,从党政一把手做起,从各级领导干部做起。除此之外,我们又能有怎样的创举呢?
|